- 上一章:第三百零一节 机械计算机
- 下一章:三百零三节 不是生活秘书
斗破小说网,www.doupocangqiong.org,如果被任意浏/览/器转/码,阅读体验极差请退出转/码阅读.
一直想写一篇机械式计算机的同人,可惜查到的资料实在太少。勉强敷衍一篇,技术上不是很深入,请各位元老雅正。“……PR14不通。钟博士,运气不错,只是一个限流电阻断了。我记得正好有个备用的……”冯诺一边说,一边从椅子上站起来,走到房间一角的一个铁柜前。铁柜放在一个看起来比较新的白茬木桌上,高度正好和冯诺的上半身平齐。钟利时看到铁柜大概有半米高、半米深、一米长,表面漆掉了不少,只有把手磨得锃亮,锁孔在对开门的中间位置,看起来像是从丰城轮上搬下来的旧货。估计是原来船员宿舍的储物柜。
现在钢铁厂和机械厂也能轧出同样规格的柜子,钟利时的办公室和仓库里面就有不少。但不知为什么,和原时空带来的相比,哪怕是和这样的旧货比,本时空产品怎么看怎么觉得粗糙,偏偏又说不出来具体是哪儿不对劲。钟利时想起了90年代刚去美国留学时候,比较美国货和国内乡镇企业产品时的感觉。在这方面,他的钟表和电池产品情况更严重。“也许再过几年就好了”,他自己想,“旧时空到了2000年,Made in China就席卷全世界了”。
冯诺掏出钥匙,打开柜门,柜子里东西不多,一沓不甚整齐的印刷资料,中间也夹杂了不少手写手绘的材料和图纸,几个灯泡,一卷焊锡,若干个自封塑料袋,几个铁盒子。冯诺拿出其中一个杏花楼的斑驳月饼盒,打开盒盖,从里面拿出了一个纸包。纸包上什么也没写,明显是本时空制品,钟利时认出那是化工厂制造的干燥剂。
冯诺关上柜门,走回桌前把盒子拿到台灯下晃了晃,里面不多的元件发出了哗啦哗啦的声音,他拣起其中一个看了片刻,摇了摇头又扔了回去,然后说道:“好像不太合适,还是别随便给你换了。”他停下来想了想,看到钟利时露出了可怜的神色,赶忙接着说,“上个月深河的电脑坏了,也是索尼的,似乎型号也类似,可能是旧机型。他那个问题挺严重,屏线虚焊导致的花屏,用烙铁搞不定,咱现在没专用的设备和材料,也没洁净间,肯定是不成了。
钟利时听明白了,觉得冯诺有点啰嗦,无非是让他去林深河报废的主板上看看有没有类似的元件换上,铺垫了这么大一坨话。他有点着急,担心林深河的坏电脑已经不在手上。刚想接话,果然冯诺继续说道,“深河去高山岭报废电脑,恰好碰到冯宗泽去寄存电脑,他常年不在临高,要不是为了这次全会也不会回来,带的电脑也没怎么用就打算寄存在高山岭……”钟利时一看他又扯出了冯宗泽,连忙说道:“那我去问问深河,过几天可能还需要你帮忙看一下,先谢了。”说完一溜烟出了房间。
冯诺楞了一下,只好把后面深河向冯宗泽借电脑的八卦咽了回去。他心想钟博士想要拿到深河的旧电脑零件估计比较难,深河的电脑是报废不是封存,实际上所有权已经归了大图书馆、归了元老院。
穿越以来,随着时间推移,元老们私人的旧时空物品报废也越来越多,元老们一般都对这些物品很有感情,特别是电脑等有生之年不太可能再度复活的天顶星科技产品,大多希望能在大图书馆较为专业的保存环境下封存,放在元老公寓或者办公室的湿热环境只会加速损坏。
当然,公寓空间不足也是重要原因。
所以大图书馆现在面向元老提供封存及有偿回收旧时空废旧物品的服务。不过尽管大图书馆开出的高价回收条件十分诱人,往往是新时空高级特供品,还有部分旧时空办公用品、已过期或快过期的食品和奢侈品等等。大部分人还是宁愿在大图书馆仓库租一个密封保险柜,把这些旧物封存起来,等待渺茫的重见天日的机会。
元老院对这件事也十分支持,不仅专款扩建了高山岭的旧时空物品仓库来存放元老废旧私人物品,还不惜拿出不少备用的旧时空物资来回收元老废旧私人物品,主要目的则是避免这些物品流入社会导致泄密的可能。
元老们来历的问题,当下是用了澳洲之说,但澳洲之说也不是万能的,还存在以后地图全开后对归化民不好解释的问题。所以目前,一切原时空信息仍采用捂盖子的态度来处理。为此,办公厅和大图书馆联合发布了《关于防止旧时空情报扩散的通知》。
真理办公室的张好古牵头,还在此基础上制订了《先进技术保护条例(草案)》。这个看起来人畜无害的名字,实际上却包含诸如检查元老私人空间及办公室的旧时空物品保存情况、随机抽查生活秘书对旧时空技术知识和历史知识的认知情况、监听和防止核心归化民对穿越众来历的议论等多项颇具争议的条款。
在连政保局都要夹着尾巴做人的当下,这个草案在元老院常委会就不出意料地被驳回了,但也形成了不小的影响,其结果是元老院和执委会基于《通知》制订了一系列防止情报扩散的政策:大图书馆为每个元老配发了旧时空物品专用保险柜;社会工作部调研了元老日常生活中无法避免泄露的旧时空情报、编写了生活秘书保密培训教材;办公厅面向元老们开展了几期保密形势报告、又组织了生活秘书保密资质考试;针对归化民高级干部和元老秘书、学徒,民政委员会干部处同样组织了等级不同的保密资质考试;芳草地针对归化民选拔组进行了保密教育;连真理办公室最后也在官方发行的新华字典上,伪造了大量元老们带来的旧时空名词来源。
而这个“以旧换新”的私人物品回收政策,也算是其中的一条重要措施。深河大概觉得电脑修复无望,又借到了冯宗泽的电脑有了寄托,干脆把硬盘一拆,剩下的部分拿到大图书馆报废回收了,似乎换到了一套旧时空生产的工具箱。
所以钟博士想要打这台报废电脑的主意,只怕要比照动用元老院储备的旧时空物资来处理,这方面的审批程序比较复杂。另外深河是屏线坏了,主板其余部分功能相对完好,也不知道大图书馆能不能同意他从电源模块上拆一个零件。
事实上,关于这件事冯诺也有一份发言权,特别是拆零件的问题上。当然审批在程序上不归他控制,只是作为技术部门负责人签一个字。“如果钟博士能把前面的事情都搞定,做个顺水人情也没什么,反正俩电脑只能活一个,救谁不是救呢。自己一直以来也没在类似的单子上拒绝过元老们的要求”,他想。“穿越居然带索尼……”,冯诺摇了摇头,给铁盒换了一包干燥剂放回到柜子里,重新锁上,回到了办公桌前。
冯诺在旧时空是北京某高校的计算机系博士生,导师是体系结构领域的大牛,学术水平不怎么样,吹牛钻营却很有一套。不过这和冯诺没什么关系,他不是愤青,老板养一大群人不容易,对他也还算可以。可惜,他不是个有创造性的人,甚至可以说惰性比较重,这博士读到了6年头上,代码写了一大堆,各种申请、指南、专利、报告写了一大堆,偏偏论文只勉强水了几篇,杂志水平都很一般,老板不给什么指导,毕业的要求却不低,也不松口让他答辩,更别想退学去工作——冯诺的面子不要紧,老板的面子还要紧。
冯诺有点走投无路了。
那两年流行博士跳楼,冯诺很能体会那种毕业压力带来的抑郁,十分担心自己某天碰巧多巴胺水平低也走上这条路。当然,事后证明冯诺担心的方向错了,他的激素水平似乎持续居高不下,和毕业压力一结合,这才导致他一狠心参加了穿越。大概是穿越之后激素水平回落的缘故,他很快就后悔了,后悔的次数还很多,最近一次是刚才跟钟博士说话的时候,他突然想起来自己只是个没毕业的博士。
穿越初期冯诺很是郁闷了一阵,其实他并不适合穿越,他是那种离不开现代科技环境和互联网的人。幸好,靠着学校的金字招牌和多年代码经验,冯诺混入了IT组并长期混迹期间。当然少不得号称自己也是博士,学术成果多么牛,只因为成果被老板侵占才愤而穿越云云,这一套倒是颇得当年导师的真传。事实上也根本没人有心思琢磨这个博士的含金量,因此还没漏过馅。
然而这并没有什么卵用,元老院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人一大把,但却是最没用的专业之一,冯诺把它称为“前朝阳产业”,——谁都知道这玩意儿过于先进,以至于初代元老们有生之年都不可能恢复旧时空电子信息行业的水平。于是冯诺很快收起了吹嘘的一套,继续混着。——在机房做事是得天独厚的条件,不多的工作之余,玩游戏、读帖子、看电影……他就像不小心游进了车辙水坑里的鱼,每天贪婪地呼吸着机房里的现代气息。
这里是元老院的计算中心与数据中心,冯诺现在的正式职务是企划院高性能计算资源管理办公室主任,主要任务是管理穿越众从旧时空带来的所有电子计算设备,上至制造总厂深处的大型计算集群,下至元老手里的得力牌太阳能计算器。虽然他还有其他几个名目不同的兼职,但说穿了就是元老院的计算机系统管理员加维修工,考虑到保密,还要客串保洁员。
幸好后来有了生活秘书,他就打了申请让生活秘书过来兼职“安全值班”,不过主要工作就是清扫和维修打下手。
冯诺原先有好几个同事,包括很多技术比他强的码农、系统管理员、数据库管理员等等,都纷纷对这前朝阳产业绝了望,跳了槽。毕竟IT组的人大多还有一手数据分析处理能力,去外面当一把手的,去企划院的,去工业口各部门的,去总参谋部开发战训模拟和后勤管理软件的,当然也有搞一般行政的,不一而足。
人越来越少,偏巧这前朝阳行业的工作还日益繁重了。无它,穿越6、7年了,在海南的湿热条件下,又缺乏必要的维护;供电不稳定,连运输都颠簸;于是各类电子元件的寿命纷纷告急,上午来的钟博士和更早的林深河,只不过是一个缩影。
冯诺的工作说得好听是管理,这两年大部分精力其实都在维修上,冯诺想起了旧时空上学时流传的笑话,“一听说学了计算机专业,七大姑八大姨都让去装系统修电脑,尼玛,谁能告诉他们大学不教修电脑,清灰装系统去电脑科技城”。而现在,冯诺觉得自己这个“博士”还不如职业学校学电脑维修的。好在以前的研究方向偏硬,倒真去电脑城取过经、学过几天手艺,这几年来又补了些知识,隔三差五还能练练手,这才坐稳了这个“高性能计算资源管理办公室主任”的位子。
修电脑这事很难说算是私活还是工作业务,说是工作业务吧,修理的大部分都是元老的个人电脑;说是私活吧,这些元老个人电脑实际也都是元老院方方面面事业的支柱,还涉及到大量受到顶级管控的旧时空物资与元器件的调配。
不过,从明面上讲,冯诺最重要的一项工作业务还是计算中心的“管理”。
与大多数人的想象不同,计算中心与数据中心并不在元老院黑科技的重镇-高山岭大图书馆,而在百仞城的制造总厂深处。这是考虑到元老院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能力纯是在吃老本,在可预见的时间内也并无建立自力更生体系的希望。所以,随时能上论坛发帖子,去数据库查资料,连计算集群算点模拟数据,仅在百仞城内才能做得到。元老院并没有那么多设备和线缆支持高山岭或者临高县城的网络接入。至于元老住所,更只有穿越初期的简易屋和最早的那批公寓能联网而已。此外,和制造总厂的原时空精密加工设备在一起,也便于进行稳定的电力供应和安全保护。
三亚、琼州等外派机关,以及临高周边博铺港、高山岭、太白天文台、马袅工业区、马袅堡等有电力供应的地方,即使元老们能够使用个人计算机进行工作,信息交互也只能采用U盘来进行,这还曾经导致了负责接收的服务器的USB口接连老化损坏,企划院不得不对所有元老征调“USB扩展口”。不巧的是,这个原时空只卖几块钱的小东西竟被绝大多数人忘得干净,成了少有的“没从船上带来”的物品。到最后,冯诺也只搜罗了寥寥数个扩展器,每天小心翼翼地省着用。
快到下午的时候,冯诺的生活秘书冯珊走进了房间,手里还提着两份午餐。
冯诺的生活秘书是自己去芳草地泡到的,前两批生活秘书分配的时候,冯诺也去摇A级女仆的号,可惜一直没有摇到。后来有一次被叫到芳草地代课,却一下看中了班里的一个小姑娘,就是冯珊。
冯诺在课上布置了一篇说明文的作文,让学生对学校学的课程内容为主题,自由撰写一篇说明文。——不错,冯诺其实是去代语文课,以他的专业背景,也就代一代语文课比较现实。却发现这个女孩子的语文实在不怎么样,刚看到题目《鸡免同茏问题》就皱了皱眉,要知道这可是“快班组”的尖子生。冯诺感到十分奇怪,细看下去,发现小姑娘内容写的还真不错,问题讲得很清楚,解答方法也很规范。
他不禁多打量了几眼这个女孩子,见她虽然身材单薄,脸色也有点苍白,但面容清秀,眼神灵动,笑容温和。让冯诺不由升起“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念头,觉得心里某个奇怪的开关打开了。
又过了几天,冯诺似不经意地和袁子光说起这个女孩子,才知道这个女孩子数学成绩十分醒目,不仅完成了旧时空初中数学的大部分内容,也已经能给高小的普通班讲授全部课程了。不过,袁子光在提到这个女孩子的时候虽然没有流露出什么异样,冯诺却敏锐地从他的表情和语气里嗅到了一丝和自己相同的气味。
这小姑娘当时也就是十岁左右的样子,不过冯诺知道新时空女孩子营养不好,估计那个女孩差不多有13-14岁,才决定尽快下手,免得被人捷足先登了。开始冯诺本打算先走一下“资助”的路线迂回接近,后来想到文总的教诲,心里一横,直接厚着脸皮去套近乎了。他并没花多大力气就把小姑娘骗到了手,——芳草地的女孩子,又有几个能抗拒元老的示好?
不过还没吃冯诺就傻眼了,——这个女孩子竟真的只有11岁!她是头两批从广州的牙行买过来的流民,也是国民学校最早的一批学生,或许是因为前两年在芳草地的营养就不错,长得才比较大。
……不妙,冯诺觉得非常不妙,他不能说小姑娘你太小了不能要你了,又觉得这事要是被那帮啰嗦的女元老知道了会很麻烦,关键是,不知办公厅会不会批准这个小姑娘转去当生活秘书,而他也没有对11岁小女孩造成“既成事实”的勇气——他的心理底线其实是14岁。虽然不少元老都打着“光源氏”的主意,可还没听说有谁敢公然干出来的。
思来想去,冯诺只好硬着头皮去找胡青白商量这个事情,老胡人缘不错,人脉估计也有一些,说不定还有“案例”秘辛可供参考。
听他扭扭捏捏地说完事情原委,胡青白咧了咧嘴说:“你猜的倒不错,确实我知道几个国民学校女学生转到女仆学校的……先例,不过你这还真是……又刷新下限了啊。”
冯诺点头如捣蒜,脸上也挤出几丝尴尬的笑容,一副洗耳恭听的模样。但胡青白并没有透露更多“先例”的细节,只说道:“年龄确实小了点,不过外貌上比起女仆学校里年龄小的倒差得不多。我觉得你还是直接跟办公厅备案一下,但不要把她转到女仆学校了,太惹人注意,我们这边也出一份情况说明,证实一下是女孩子………”,他顿了顿,斟酌了一下措辞,“……自愿的,保证这个女孩子在芳草地学业和工作继续,悄悄地变成你负担学费,尽量少惊动别人……”
他又叹了口气,“这个女孩子是数学尖子,本来也是全额奖学金。”话里带着几分惋惜之意。这个女孩子是教育口好几个元老看好的苗子,打算精心培养成第一批中学生的。
冯诺连忙保证决不影响女孩子的学业,女仆学校可以不去,家务也没什么可做的,还可以继续住宿舍吃食堂,一切都和以前一样,就差没保证过几年再圆房了。
办公厅没怎么为难冯诺,当时又没有这方面的规定,事情就这么成了。女孩子其它的生活几乎没有受到影响,只是名字被冯诺改成了“冯珊”。不过她还是坚持每个周末回冯诺的公寓住,打扫卫生和做饭。看到她踩在小板凳上刷碗和做饭的背影,冯诺心里升起一丝莫名的感动,觉得最近的白眼没有白挨。
——哪个时空也没有不透风的墙。
冯珊没有课的时候会来计算中心帮忙清扫和检修设备。现在她已经16岁了,不仅升入了中学,还承担了少量高小班级的数学教学任务,甚至开始参与元老院数学教育体系的规划——虽然基本是照搬旧时空的数学教育,但总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冯珊算是一个上限值。加上计算中心的兼职,使得她非常繁忙,——至少比冯诺要忙。尽管前两年也断断续续去女仆学校参加了一些培训,她还是没什么时间做家务。像今天这种情况,冯诺就让她从芳草地的食堂带饭回来两个人吃。
午饭吃过以后,冯珊去制造总厂的总务室领取更换的干燥剂,冯诺则开始例行检查设备运行情况。
本月计算中心处于停机状态,数据中心则正在运行。今天不用大检,冯诺只是挨个查看了机柜上每块硬盘的健康状态指示灯就算完事,昨天刚换掉一块指示灯转黄的硬盘,虽然事后检测还能凑合再用,但冯诺真心希望今天不要再出什么问题,——他手里的备用硬盘还是取消了一组镜像剩下来的,而且也不多了。
——坏掉的元老个人电脑越来越多,那些没坏的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不同程度的配件磨损、老化、失效,计算中心和数据中心的高性能/大容量集群当然也不能免俗。
元老们随船带来的计算中心是几组刀片服务器,另有若干胖节点,附带容量几十T的高速磁盘阵列作为存储。数据中心则是少量服务节点与数P的普通磁盘阵列。设备并不宽裕,但总投资也超过千万,再多元老院当年也负担不起了,毕竟当时各行各业都在伸手要钱、要装载配额,能给这些预算,还是因为大家普遍觉得到了新时空长期不能自产计算机,离不开这些设备。
按照前几年实行的封存规定,差不多1/3的设备运到了高山岭作为原始标准设备模板封存了起来。另有一份数据中心的镜像则放在大图书馆那边。眼下在冯诺这里的设备连维持正常运行都不容易了,计算中心在穿越早期防潮、防尘、防静电、恒温等保护措施做得严重不足,加速了设备的损耗,特别是磁盘阵列里的硬盘,已经很难保证所有集群磁盘阵列的热备份,部分刀片内存四坏其三。前不久索性来了一次资源重组,两组刀片凑成一组用。然后采取轮换开机和定期开机的方式来延长寿命,计算中心每隔两个月开两个月。数据中心则是和大图书馆那边的镜像轮流开机运行。
说起来,数据中心其实比计算中心更重要,计算中心主要是工业口和军工口的人在用,其他领域的大规模计算任务较少,大多在元老个人电脑上就搞定了。数据中心却是各个部门都离不了的地方,为了数据中心的归属权和管理权,大图书馆和企划院还撕过几次,大图书馆认为他们最核心的资源其实就是数据中心里的内容,而企划院则坚持集中管理集中使用的原则,要求把计算中心和数据中心放在一起。
两家闹到执委会,最后数据内容的索引、管理、查阅审核等还是归了大图书馆,企划院这边只负责软硬件维护。后来第二次反围剿战备的时候,又转移了一套镜像到大图书馆离线运行,一来作为安全备份、二来便于大图书馆编制索引、规划“资料纸质化”项目,而且那边的电力供应也稳定了下来。
数据中心本来规划的是3套镜像相互备份,目前还能凑出两组来。以现有的轮流开机方式运行,估计再维持5-10年问题是不大的。值得警惕的是,最近个人携带的移动硬盘也出现了坏掉的案例——电脑的简单毛病冯诺还能修一修,硬盘要是彻底坏了,冯诺可没有数据恢复的本事。
一切迹象都表明,元老院引以为傲的数据和信息处理能力,开始不稳了。冯诺觉得自己头上的帽子和吃饭的家伙也不太稳。
目前,元老院的“去信息化”已经进行了几年,也已相当深入,不仅有大批重要的技术资料和文史资料完成了中文化、纸质化和索引工作,各部门的业务往来也彻底脱离计算机和网络;新建的办公楼宇不再铺设有线和无线网络,元老的私人和公务信息传递也逐渐不再使用U盘或邮件;bbs上发言的人越来越少,《每周动态》和《启明星》却越来越厚;《自然与科学》从最早的月刊变为了如今的周刊,连执委会相关机构搬到了县城之后,工作效率都略有提升。
可以说,目前就算所有计算机设备立即垮掉,元老院也能继续维持下去,当然科技树会慢下来,毕竟PB级的数据资料全部纸质化并不现实,目前只是把能想到的、最关键的技术资料保存下来。二五计划开始之后,企划院、科技口和工业口已经在编制元老院的中长期科技和工业发展规划,也就是把未来20年-50年的科技树都大致定下来,这样才能厘清需求,进行下一步的技术资料纸质化工作。
至于计算能力,实际上,元老院当年也采购了一批同型号以耐用著称的某品牌笔记本电脑,目前全部干燥密封保存在高山岭,打算作为元老院目前计算能力彻底关停之后的代用品。同样封存的还有一批便携式科学计算器。目标是保证100年内元老院都掌握着超过全世界其他地区的计算能力和数据处理、分析能力。不过实际能否达到目的却不好说,毕竟电子元件放着不用也会老化失效。只能是期望一大堆同型号的电脑里,几十年后还能攒出一整套能用的零件来。起码到元老院有大规模计算需求的时候,不用从ENIAC一步步搞起。
冯诺觉得自己得想个办法,十年后元老们正是意气风发向全球进军的时候,他可不想沦落到整天小心翼翼地伺候着一台笔记本电脑无所事事。
自然而然地,冯诺打起了计算机的前身——机械式计算机的主意。事实上机械式计算机的开发计划由来已久,早在一五期间,工业口就开始了仿制手摇计算机的工作。
不错,就是仿制。所谓上有好者,下必甚焉,手摇计算机制造前两年就已经立项,不过并没有人来问过冯诺是否要参与,冯诺也就始终是个局外人。——这本来就不是搞计算机的人的事,单纯是个机械设计制造的问题。
“手摇计算机也能叫计算机?充其量只能说是个计算器!”,冯诺不无酸意地想着,并一抓到旧同事就猛吐槽。连冯珊的耳朵也听出了茧子。
但这手摇计算机,啊不,手摇计算器的仿制事业并不顺利,直到现在也没有完全成功。最开始,项目组当然瞄准了手摇计算机的巅峰之作——Curta。穿越前,筹备组就特地从ebay上高价淘了两件原品回来,I型和II型各一件。
拆解,仿制,失败。
这也难怪,Curta个头只有调料瓶那么大,却实实在在由600多个零件组成,设计极尽精巧,加工极尽精密。其中不乏弹簧、齿轮、滚轴等临高当前加工技术不过关或不成熟的工件,——而且极小、要求精度也高。甚至还有橡胶和塑料的辅助部件——这在临高只能用木头和皮革代替。
原样复制,当然做不到,只好退而求其次,放大复制。
结果复制成功的样品有水桶那么大。不仅摇杆的位置不再合理,而且人力也已经几乎摇不动了。此外,自重很成问题,别说便携了,移动都困难。因为公差达不到要求、材料机械强度也弱,在测试的时候就磨损严重。
Curta的放大复制品最终仅做了几台送到人力计算中心去了,起码计算十几位的四则运算乃至倒数、开方还是比算盘给力的。
接下来就是复制更早的桌面式手摇计算机,对象是一台“文化牌”手摇计算机。
原时空国内当年生产的手摇计算机种类很有限,最常见的就只有天津红星厂的“文化牌”和上海计算机打字机厂的“飞鱼牌”,前者是“杠杆式”的,而后者是“键盘式”的,也都是仿制国外Brunsviga、Felix、Tiger、Marchant、Monroe等品牌的手摇计算机,控制方式有区别,机械原理则大同小异。后期也有电动计算机,不过是变手摇为电动,省了人力摇动摇杆而已。
之所以选了“文化”而不是“飞鱼”,是因为项目组已经在Curta上花了不少的时间,积累了一些经验,相比键盘式的“飞鱼”,仿制“文化”似乎更容易一些。杠杆式手摇计算机的主要组件包括左右数字盘,主动器,进位器,步进鼓,报数器,移位器,检数器等,制造难点依旧在进位器、报数器、移位器等机构的材料强度上,时而是拨棍、齿牙、齿片磨损过度,时而是扭簧、压簧片弹性不足,时而是十一齿轮公差太大,导致串数、带数、半数等问题。个别元件寿命大概只有万次左右。解决方法只能是勤上油、换件。
好在体积和重量反倒比Curta放大版缩小了一些,寿命也更持久,毕竟机械结构更简单了一些,虽然没有那么精巧,但也占个朴素耐用。眼下造出了几个样品,不过仍然在反复测试和改进中。
大部分元老其实都带足了计算器,而人力计算中心的一般计算任务也很少动用手摇计算机,所以进度并不十分紧迫。相关设计、制造、测试人员,包括元老,被其他项目频繁借调,项目整体的效率不高。不过还是那句话,上有好者,在以督工为精神领袖的蒸汽朋克团或明或暗的支持和运作下,手摇计算机仍然被列为二五计划的重点扶持对象,是机械工业口出了名的钓鱼项目。
冯诺去参观过一次手摇计算机的仿制工程,他不得不承认自己确实很难对这个项目有什么贡献。冯珊倒是偶尔会带学生去人力计算中心参观仅有的那几台“元老院智慧的奇迹”,还要定期给职业技术学校计算培训班的学生上手摇计算机的实践课。
看来还得从别的方面下功夫,冯诺仔细地琢磨自己的专业优势到底在哪。他打开笔记本,开始浏览旧帖。过了一会,“穿孔卡”三个字出现在文章角落里,冯诺眼中一亮,隐隐觉得抓住了突破口。
接下来,他又查阅了不少资料,翻看了以往的《自然与科学》,心中逐渐有了个初步的计划。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元老院里混了这么久,要做事先进行舆论准备这点起码的道理冯诺还是门儿清。他花了几个晚上,剪刀浆糊加原创,炮制了两篇文章。一篇《从美国1890年人口普查到IBM公司的崛起——浅谈机械式计算机的历史贡献》,一篇《“分析计算机”的三种基本设备与通用计算机体系结构的源流》。
前一篇自然是大谈机械式计算机的光辉历史,但重点却是抬高穿孔卡计算机系统的地位,同时踩一踩手摇计算机。
“……毫无疑问,比起手工处理信息,卡片+机械处理器的组合要先进的多,在数字运算上的优势非常明显。至于档案分类处理这种复杂工作,机械计算机能够秒杀最勤勉的管理员。1890年,计算机第一次发威,当年美国的人口普查信息最终由一台源于巴贝奇的穿孔卡片式程控计算机汇总处理,六星期就完成了全部任务。可以做对比的是,此前的1880年人口普查则花了七年时间才处理完全部数据,导致得到的最终数据完全过时。这次胜利标志着计算机时代的来临。随着内燃机、电动机的发明和机械工业的进步,机械计算机还将覆盖更多的领域。”
“到20世纪中期,1911年建立的IBM已经在以每年数千台的规模生产机械计算机,用来处理数十亿的卡片信息。在继电器的加强下,利用精密液压件构成计算单元的新一代计算机也即将上市,可以每秒进行数百次基础运算……”
首先要引用督工的语录为自己站台,当然,后面机械计算机迅速被ENIAC比下去的话就省了。
接下来,冯诺又举了若干个商务制表机在美国政府和企业运行中的例子,最后提到:
“在我们的时代,计算机的应用大致可以分为8个领域,科学计算与数据处理,工业控制与实时控制,办公自动化与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CAD/CAM),互联网与通讯,多媒体,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其中,计算机的前三个应用领域在机械时代就已在政府、企业和学术机构中获得广泛认同。”
“计算机的发端固然是为了快速有效的进行计算,然而科学计算哪怕在机械计算机时代,也仅仅是计算机的一部分应用。真正使计算机蓬勃发展和广为人知的,则是其在数据处理、工业控制和办公自动化中的重要应用。这是元老院在计算机行业规划中必须仔细考量的。”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相比较数据处理等业务性应用,科学计算与其说是在所做处理的方法上,不如说是在所要处理的数据资料的数量、与所要在数据资料上进行的运算数量之间的区别。”
“计算机用于航天、力学、气象、核物理等研究领域中时,只运用相对少量的数据资料,但是为了得出答案,需要在这些数据资料上进行成千上万的运算。相对少的数据和大量的运算,是典型的科学计算。”
“相对地,在商业、工业和社会应用中,我们往往有大量的数据资料,可是只需进行比较少数的几项运算,比如人口普查与统计,比如工资计算与发放,这是典型业务性质的数据处理。”
“至于简单的对数或者三角函数运算,计算尺还是比较好的选择。”
“科学计算或许能解决更难的问题,但业务数据处理却能解决更多的问题,b有那么几套就够用,我们现有的设备还能用几十年;而Excel的需求是无止境的,我们却不能把个人笔记本电脑的数据处理能力分成成千上万份。哪一个更迫切是不言而喻的。”
这个比喻不错,估计大部分元老都能看懂,冯诺比较满意。他接着不客气地写到:
“显然,机械式计算机在1970年代以前不仅为科学和工程学完成了大量计算任务,更重要的是其在业务处理、办公自动化等方面有效支撑了社会和工商业的进步,是大型、超大型企业繁荣发展的必要前提。在数据统计与分析、工业控制等应用中出现的‘存储程序’,‘指令控制器’,‘输入输出’,‘数据表示’,‘数据载体’,‘逻辑运算’等需求,才是最终形成通用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关键概念,是现代计算机的正源。手摇或电动的机械计算器,只不过是这一套庞大体系结构中的运算部件雏形罢了。”
“最终,是IBM公司、而非哪个精巧的手摇计算器制造商作为计算机制造业的巨头崛起,无疑是这一结论最好的注脚。”
这篇自然是准备投到《每周动态》上的。
第二篇则是打算投往《自然与科学》,重点阐述穿孔卡计算机系统的各部分组件,第一要和《每周动态》的文章相呼应,第二要展现自己的技术能力和专业背景,第三还要暗示穿孔卡计算机的机械设计制造难度其实要小于手摇计算器。
“用来计算大量数据资料的成套机器设备,旧称‘分析计算机’,在有数据统计和重复业务处理需求的政府部门以及大型企事业单位中应用广泛,其最明显的标志即为使用穿孔卡(Punched Card)作为数据的载体。每套‘穿孔卡计算机’都包括若干种用途不同的机器,从其作用来看,可分为三个大类:第1类是真正用来分组、归纳和计算的机器,一般称为基本机器或主要机器,如分类机和制表机(会计机);第2类是为一切分组、归纳、计算和印表工作做好准备的机器,一般称为辅助机器或附属机器,包括轧孔机(打孔机),检孔机等;第3类也是辅助性机器,但它们是为了某些专门性质的业务而设计的,并且只用来完成机器汇总过程中特定的附加操作,称为特殊性能设备,包括复制机、选卡机,译码机等等。”
“穿孔卡计算机靠机械设计、传动来作为程序,靠机械机构和打孔卡来暂时寄存或永久储存信息。依据穿孔卡的制式不同,也分为不同的型号。尽管后期的穿孔卡计算机大多采用电磁式动力和控制机构,但本质上仍然是不折不扣的机械式计算机,或称“机电式计算机”,不仅能设计为全机械结构的方案,也可以采用人力、畜力乃至蒸汽机来运行。”
“穿孔卡计算机系统包括三种最基本的组件,或者说,有这三种设备就能构成一个最简单的穿孔卡计算机系统,它们分别是打孔机、分类机和制表机。根据问题的复杂程度,也可多台同类型设备组合使用,以灵活应对各类业务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打孔机实际相当于通用计算机的输入结构,穿孔卡本身是主存,分类机和制表机的运算部分相当于通用计算机的算逻部件,配线结构相当于指令寄存器和控制器,而制表机的打印部分则相当于输出结构,日后通用计算机的体系结构,在穿孔卡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中已经出现了雏形。”
“相比较手摇计算器而言,穿孔卡计算机的每种基本设备功能相对单一,设计也相对简单。在我们电力设备制造技术不断进步的情况下,笔者认为直接上马机电式计算机系统的开发与研制是可行的,毕竟这类的计算机系统发展到顶峰时,最多不过涉及一千个左右的接线孔。对于早期应用来说,配线/编程过程更加容易,在当前技术下能够以简单电路板的形式实现控制机构。甚至从不可编程的专用系统,如人口普查系统做起,也是可行的。至于读卡系统,也只是最简单的电刷-滚筒结构。这种结构在穿孔卡计算机问世后不久就迅速代替了开始时的水银-探针结构。”
“当然,穿孔卡计算机系统也包括加减等统计运算部件,甚至后期的设计中,乘除也被包含到运算部件中。这些机电式穿孔卡计算机的运算部件往往采用继电器等方式来寄存数值和进行计算,内部结构与手摇计算器有较大不同。发展这类运算部件,对机械设计与材料强度要求不高,但对元老院的弱电技术发展水平则提出了一定挑战。”
冯诺爽快地在钟博士拿来的《一级管控物资使用申请表》上签上名字递了回去。接着随口聊起了穿孔卡计算机的事。
“最近你的动作不小啊。几篇文章我都看了,资料翔实论述合理。只是你这是要从手摇计算机项目抢食,那帮人可不会高兴。”钟利时接过冯诺从数据中心里淘出来的《穿孔卡计算机》,皱着眉说道。
“我哪儿有单干这个项目的本事,就算项目上马也得拉着机械口和电气口的人一起弄。我也就起个参谋的作用。”冯诺谦虚地说,他知道二五计划的重点支持对象里,文化科学省对精密仪器设备这一块的项目有比较大的发言权,作为科技部负责人的钟博士还是很有影响力的。甚至有些项目根本就是钟博士自己承担。
眼下这些项目还没正式立项,在元老院第三次全会的精神指导下,各种事务的正规化程度,或者说官僚化程度与日俱增。
全会通过的那些只不过是个“纲要”,接着,企划院会召集工业口、科技口、医疗口等部委的元老们根据“纲要”撰写“指南”。“指南”发布以后,各个项目组就要开始写“申请”了,“申请”没什么条件搞匿名评审——毕竟人实在太少了,在绝大多数领域,“纲要”也好,“指南”也好,“申请”也好,大概都是同一个元老写的。而且目前科技树攀登都是照攻略打游戏照剧本演电影,不存在评价创新性和可行性的问题。因此这评审过程就免了,“申请”则更像是一种研发及制造计划的文档,但项目组成员以及相似学科组的元老们总要坐在一起互相讨论一番,虽然效率比较低,但好歹也算是集思广益。
最后一步就是财务省的预算分配了。现阶段,各部门一般都会分好了蛋糕按照总数报上去,财务省那边不过走个形式。预算也不分项,元老们根本不需要出差开会,所有预算都是实打实的材料、能源、设备和测试费用。人工可以直接用依托单位的归化民,甚至土著,基本算是免费。
不过这次比较特殊的是,企划院专门拿出一小块预算,试验性地鼓励各工厂、实验室、医院和学校的归化民技术工人、研究助手、学生、学徒进行技术改进和技术创新使用。以个人申请和单位推荐相结合的方式上报主管部委,集中评审后决定是否资助。
冯诺的计划就是说服钟利时,争取挤到精密仪器设备制造的“指南”编写与讨论中去,直接和手摇计算机项目组的元老沟通,把项目拓展为包括穿孔卡计算机系统的“机械式计算机项目”,他还打算拉着电气口和邮电口的人也进来。毕竟涉及到机电系统设计制造和信息载体标准制定。
“我已经和绍宗、法拉第打过电话大概沟通过,他们对参与这个项目很感兴趣。前两天民生省的杨云来这……修电脑,我们聊了半天。他对《每周动态》那篇文章里人口普查的例子很感兴趣,说民生省打算今年或者明年启动第一次人口普查,如果我们能造出相关设备,可以考虑使用。他还对迅速上马穿孔卡信息储存和处理系统、还有穿孔卡式居民身份证件也十分支持。他的个人电脑里各类统计数据最多,这次出问题他也是后怕得不轻。”虽然说起修电脑还是有点不情愿,不过这确实让冯诺的人头比较熟,人缘也不错。
钟利时有点惊讶于冯诺兴风作浪的能量,这么快就把大客户都搞定了。他稍微想了想,就说:“那下周考虑开一次精密仪器设备制造的相关项目协调会,你们几个也都来参加一下讨论。现在百废待兴,只有项目没人干,不愁人找不到项目干。”
“那太好了,这个我知道,好歹我也算是企划院的,工业口那边用超算的不少,也都熟悉。”冯诺松了一口气,这算基本谈妥了。
这时冯珊端了两杯茶递给两人,钟利时打量了一眼冯珊,笑眯眯地说道:“哦……这就是……我听小英提到过你,我看元老以外就数你数学最好了,毕业以后有没有兴趣来我们太白天文台工作啊。”
冯珊倒是很大方地回应到:“谢谢钟首长夸奖,小英姐的博学是我们这批同期生里谁都比不了的,我还得多向她学习呢。”
“小英过几天就转到学习院去了,你没打算让她也转过去?按她的条件肯定没问题。”
“还没这个打算,冯珊和小英毕竟还有点不一样。另外国民学校那边现在也蛮重视她,说是中学生,其实数学课她已经不用上了,反而还给别人上课。其他课程也都随意,自由度已经很高了。不过,”他话锋一转,“女孩子中学以前的数学学得好、学得快,也不能说就是数学天才什么的。当年确实惊到我了,3年多学完初中数学。但实际上现在又过了4年,她也不过就是基本掌握微积分的程度。”
“还‘不过基本掌握’,你上高中的时候就掌握微积分了?”
“是啊,确实比我强。不说高中时候,就算现在我也只能稍微给她泛泛介绍一点现代数学。真按这个速度下去,过几年就没有元老能给她讲课了。”冯诺拉过冯珊的手,让她站得近一点。“我倒觉得让她一辈子陷在数学里好么?她就算比我强,但是和旧……和以前那些数学天才或者数学家比起来,其实也不算什么。现在她上升这么快,都是因为在‘学习’我们带来的高等数学知识,早期是讲课,现在主要靠自学,也有少数几个元老可以略微指导她一二。但是真正面对未知的空白,自己发掘、总结、提出问题,并证明定理这样的能力,才是做一名数学家必需的素质。”
“你的意思是说我们带来的理论和技术资料太多会导致培养出来的归化民学生偏重于依赖已有的路线,缺少创新能力?”
冯诺点点头,“几十年内我们都不需要担心带来的技术资料落后,但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这500多人其实谈不上有前沿研究的能力,这样的我们、惯于复原‘黑科技’的技术发展策略、几十年依赖现成技术资料培养出来的归化民科技工作者队伍,会不会使他们缺失真正的研究能力?”
“……好像也没必要这么悲观,过去别说国内,欧美的科研机构,又有多少group是真的在做有影响力的研究?可以说百中无一。但无数小的改进和重复别人的工作,互相讨论、开会、评审、撕逼,终究还是缓慢推动技术逐渐进步。20世纪以前搞科技确实靠天才,不过现在我们提前形成‘庸人科研’的体制也未必坏到哪里去。总有一些好苗子会留下来。”
“这次归化民申报项目,我打算让冯珊也报一个。”
钟利时有点警惕,本来他有点被冯诺之前的思考触动,这时忽然觉得这小子不是给自己拉完项目接着又给女仆拉项目吧。
“当然,她现在还没什么想法。除了数学,其他方面她也就是中学生水平,能鼓捣出点过去中学生科技大赛水平的题目就不错了。我让她自己发现或者思考一个问题,不许上数据中心查资料,再琢磨解决方案。”冯诺理所当然地用家长的语气说道。
“你这‘光源氏计划’的风格可真够奇怪的,这是想培养个什么女孩出来啊……”钟利时发现冯珊看向冯诺是一种‘崇拜’、‘尊敬’和‘爱情’掺杂在一起的眼神,忽然觉得有点怪诞。
冯诺哈哈一笑,“光源氏”的帽子他已经在元老院里戴了好几年,现在也不在乎了。“我最多算泡妞泡成老公,不像你,泡妞泡成老爸。如果你家小英感兴趣的话,她提一个课题出来更合适,让她们组队解决。其实我还是希望冯珊用好自己的数学底子,最终转到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领域里面来,而不是钻到数学理论里去。我看数学人才在归化民里是第一类会井喷的科技人才,毕竟数学不用任何实验设施就能玩,国内在民国时、甚至解放后很长时间,理科真正能在世界上有一席之地的也就是数学。所以少她一个也不少……”
侯闻永推开门,看见马千瞩正在参详一份报表。他把一份文件放在桌上,迟疑了一下说:“首长,这是民生劳动省刘牧州首长和杨云首长转来的报告。”
马千瞩点了点头,拿起文件扫了一眼。题目是《关于申请开展1635年度人口普查工作的报告》。他皱了皱眉,发动机计划结束两年,人口运输安置却是去年才彻底完成,人口配置方案都是人力处一手操作的,检疫营那边也有相应的记录,海南岛内的人口情况目前还是比较清楚的。他继续往下看,民生省提出的这次普查的重点一是男女平衡问题,二是土客矛盾问题。
“男女不平衡问题一直是元老院面临的严峻挑战,曾经非常严重,随着全岛攻略和发动机行动后得到了一些缓解,但仍然处于相当的不平衡状态。临高本地性别比例曾达到惊人的8:1,那时临高县大约有12-13万人的规模,全岛攻略后,元老院控制人口增加了20多万人,这20多万人基本是男女平衡的,即便是琼山历年流入人口以逃荒男丁为主,推测也不会超过6:4。”
“发动机行动共获得人口约48万人,除去台湾福建移民、留在济州岛和预备送到济州岛共计10万人,还有去台湾香港的移民,约28万人登上海南岛,女性比例占40%以上。因此,发动机行动之后,元老院控制下的男女比例推测约为13:7左右,年龄分布尚不清楚。比第二次反围剿之前要乐观,但仍旧有近一半男人面临找不到老婆的问题。”
“元老院治下内部是一个相对安定的社会,基本不可能被打烂坛坛罐罐。因此人口的非正常死亡将降低很多,预期平均寿命有所增加。元老院的军队是小而精的,因此即使以后对外连年征战,阵亡的男性人口并不会像越南和苏联那样多到影响人口比例的程度。我们的人口结构十分年轻,仅发动机行动吸纳的人口,超过50岁的只有5%,大部分是青壮年和儿童。综合上述所有因素可以得出结论:如果没有外部人口流入纠偏,海南岛上的性别比例失衡将是一个长期困扰元老院的问题。”
“土客矛盾在这一轮元老蹲点调查中集中得到了反映,尽管我们在移民安置工作中已经尽量考虑到减少这一问题,在目前元老院强大的治安能力下,矛盾尚未激化,但蹲点调查的结果显示,不少村寨都有暗流涌动,部分被打击过或者主动蛰伏的当地大户势力有因此而重新抬头的趋势……”。
马千瞩放下报告,觉得土客矛盾的问题真是十分头疼,现在伏波军将长期在大陆作战,海南岛上的武装力量有所减弱,要是真闹出什么械斗之类的事情来,那可就难看了。“元老院对基层的控制还是不够强啊”,马千瞩暗暗想到。“这就是不彻底清算地主阶级的后果。”在他看来,土客矛盾的本质也是阶级斗争,如果清算彻底的话,阶级矛盾就能压住土客矛盾。不过按照元老院现在的形势,清算地主阶级是不用想了。相比之下,男女不平衡倒不算大问题。
——大陆上的人口还有很多,等闯献等人闹腾起来了,等鞑子入关了,还是有大把机会捞到女性人口,以大陆的庞大人口基数,指头缝里漏下来点就够海南岛上比例平衡了。不过考虑到大陆也是元老院的规划国土,其实也面临同样问题。此外,天灾人祸中,最先损失的就是老幼妇孺,假如元老院不再像发动机行动这样倾全力介入,吸纳女性人口能收到多大效果还是个未知数。
“未来可以鼓励青壮年男性人口随着伏波军远赴澳洲和新大陆殖民,以缓解压力。”马千瞩把这个想法记到了小记事本上。
他继续翻看报告。
“……拟采用新式穿孔卡机器进行本次人口普查。目前,元老院的主要人口普查数据均为电子存档,不仅与‘去信息化’的国策不符,而且归化民工作人员要查阅和使用数据极不方便。随着设备老化,人口普查信息‘纸质化’势在必行。然而对1633版人口普查数据进行纸质化从成本上并不划算,因此,民生省拟采用穿孔卡为存储形式,重新进行人口普查工作,并为全体归化民和土著发放穿孔卡身份证件。”
看到这里,马千瞩的兴趣被勾起来了,他拿起电话,“接民生省人力处”。
“看到了,是,报告在我这。”
“对,这也是我想问的。”
“嗯……以未开发成功的技术为前提进行准备,好像会被质疑?”
“哦?什么时候?好,我看一下日程。”
马千瞩挂上了电话,摇了摇铃。侯闻永走了进来,他现在比几年前成熟、沉稳多了。过几天他也要外放香港待命,准备充实到大陆的新政权里去,预计会成为第一批归化民县长。
“把下周三下午空出来。”
穿孔卡片
“为什么要采用穿孔卡片?其实很清楚,就是为了解决数据处理中的三大难点。其一,文档尺寸、形状太多;其二,单个文档上记录的交易太多;其三,文档记录数据的形式和方法太多。换言之,就是标准化的问题。”
冯诺停了一会,平缓一下紧张情绪,觉得自己的声调有点偏高。他没想到杨云真的在报告里提了这八字没一撇的穿孔卡计算机系统,还钓来了督工这条大鱼。冯诺太清楚领导来参观对事业的重要性了,这不仅仅是个人在领导面前露脸的问题,就算领导一言不发听完就走,也会对这个项目的前途产生很重要的推动作用,和过去做生意请领导题个字是同样的道理。这机会必须抓住。
穿孔卡计算机的立项研讨会已经开过一次,基本确定了参加人员和大致计划。这次会议主要是对“穿孔卡片”本身的讨论。因为这穿孔卡计算机和手摇计算机不同,首先得确定数据载体——穿孔卡片的规格和各种标准,才能进行下一步的机械设计。元老院手里没有实物可以仿制,只能根据资料和卡片本身进行逆推。所以,项目的第一件事,就是确定穿孔卡片的标准。
冯诺当然极力拿到了负责这一块的任务,他本来就做了不少调研,又是企划院的代表,而那些搞机械和电力的元老对这事也不大感兴趣。
“因此,我们一开始就要确定好穿孔卡片规格,至少在民用领域的所有应用中全部统一。穿孔卡片有45列,80列,90列等类型,但最通用的,也是最早在美国1890人口普查中使用的,是‘霍勒里思’穿孔卡,后来又通称‘IBM卡’。该卡由坚固耐用的卡片纸做成,印有10行x80列数字,每行的数字分别为0-9。此外,卡上还有11和12两排打孔位置,但没有印刷记号。11排亦称X排,12排亦称Y排。其位置实际位于数字行列的上方。这两行,加第0行,又合称‘三行区’或‘高区’”。
“国内以前应用穿孔卡片的时期较短,行业也较为局限,因此,穿孔卡片的标准完全照搬IBM卡的标准。其制造标准如下:缺角矩形卡片,水平方向为长边,长度187.32毫米,误差不超过0.12毫米;垂直方向为短边,长度82.55毫米,误差不超过0.18毫米;厚度为0.175毫米,误差不超过0.005毫米。纸纤维方向应为水平方向。每边的不直度公差为0.08毫米,各对应边的不平行度公差为0.08毫米,相邻两边的不垂直度公差不超过5分,缺角夹角为60度。请大家查看分发到手的资料。”
“然后是打孔规格,卡片基准直线X,即水平基准直线是卡片上缘直线,卡片基准点是右边缘上距X基准直线41.27毫米的点,卡片基准直线Y是通过基准点并与基准直线X垂直的直线。卡片平行于基准直线Y的80条直线称为卡片的‘列’,列间距2.21毫米,卡片平行于基准直线X的12条直线称为卡片的‘行’,行间距6.35毫米。穿孔形状为矩形,孔中心位于行与列的交点上,其长边平行于Y,短边平行于X,尺寸为长边3.2毫米,短边1.4毫米,误差不超过0.05毫米。同一横行上各代码孔的最小边缘距离应大于0.51毫米,孔中心线与行列标准线误差小于0.25毫米。”
会场一片安静,与会者大概都在怀疑他们能否造出读取和打孔这么精密卡片的设备来。而冯诺想的则是忘了把造纸厂的人请来参加讨论,眼下能否造出合乎规格的纸来都十分难说,想爬个科技树,步步都是坑啊,千头万绪。不过他早有准备,继续说道:
“这是70年代末期国内发布的穿孔卡片标准,其制造精度当然是为了满足穿孔卡计算机系统当时每分钟1000张到2000张卡片处理速度的要求来制订的。我们手里目前没有穿孔卡计算机系统早期的卡片标准,不过可以肯定,20世纪初的技术达不到这样的精度标准,实际上,一则50年代的资料中,穿孔卡的尺寸被简单介绍为18.6厘米x8.3厘米。因此,适用于我们自制设备的穿孔卡精度及误差标准,还有待于在开发中进一步摸索。”
“穿孔卡的每一列可用来记录一个字符,包括从0到9的数字和26个英文字母,以及若干种符号,如等号,百分号等。每列记录一个字符,整个卡片共可以记录80个字符。”
“字符通过打孔实现,某列如果要表达一个数字,直接在第0行到第9行的对应行穿孔。如果某列要表达一个英文字母,则需要高区和数字区同时打孔。通常顶端还会印制该列的取值作为参考,具体方案请大家翻到资料附录2。”
穿孔卡片的每一列都能够存储1个英文字母,其方案为:
12-1 A 11-1 J 0-1 /
12-2 B 11-2 K 0-2 S
12-3 C 11-3 L 0-3 T
12-4 D 11-4 M 0-4 U
12-5 E 11-5 N 0-5 V
12-6 F 11-6 O 0-6
12-7 G 11-7 P 0-7 X
12-8 H 11-8 Q 0-8 Y
12-9 I 11-9 R 0-9 Z
“三行区上打孔,搭配1-9数字行打孔,共有3x9=27中方案,除去0-1位置表示特殊符号‘斜线’,刚好能表示26个字母。有意思的是,之所以用0-1表示斜线,则是因为整个方案中,就只有这个编码两个孔的距离最近,技术实现难度较大。此外,其他的特殊符号则可以用每列穿3个孔的若干方案解决。霍勒里思代码里仅用了8号孔作为搭配的孔,但这同时也揭示了,3孔编码在技术上是可能的。”
“之所以提到3孔编码,是考虑到中文编码的问题。”
这时会场出现了不少窃窃私语的声音。中文的编码是元老院应用穿孔卡的一大问题。当年穿孔卡计算机没有在国内自行生产,用途也不广泛,实际并无标准的中文编码方法。
穿孔卡比起元老们熟知的数据存储载体,容量实在小得可怜,每张18.7x8.3的卡片只能存80个字符,还只是英文字母。如果要是政府或者商务的业务处理也就罢了,大不了多用标准编号,比如几年前司凯德和洪璜楠力推的国家标准代码体系,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仅就眼下人口普查的需求来说,性别、籍贯、出生地、出生时间、现居所、文化水平、家庭成分等问题其实都可以很容易地通过编码解决,过去18位身份证上面仅用了6位就表示了全国每个人的出生地。原因很简单,命中每一个编码的人都很多,编制编码表是合适的。学过数据库的人画个ER图就很容易发现本来就应该这么做。但是唯有一个字段,就是姓名,永远也绕不过中文编码的问题。人口普查表各字段的具体设计工作可以丢给民生省的人,可是这中文编码必须现在解决。
“其实中文编码问题不难解决,问题是占用空间太大。”
“1980年颁布的《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通称GB2312编码,不仅仅规定了汉字在计算机上的表示方法,其实也定义了一套使用4位十进制数字表示汉字的方法,就是区位码。区位码收录了一级汉字3755个,二级汉字3008个,符号682个,基本满足当前需求。所以最简单的中文编码方法就是每4列编码一个汉字,大家以前高考的时候都涂过自己的姓名,当时用的就是区位码。”
“目前邮电部在全岛的电报系统已经基本铺设完成,电报员也培训了好几批。我看是不是直接用我们的标准中文电码更方便?人手也可以通用。”这时一直没怎么发言的绍宗开口了。
“区位码在每级汉字内部排序是按照拼音顺序,不怎么用培训吧。反而是标准电码是按部首排序的,实际上比掌握区位码难得多。”
“标准电码从19世纪末就有雏形,直接从清朝那时就编制了,是现阶段汉字编码的自然之选。”
“说话容易还是写字容易?标准电码从字形入手那是因为开始用电报的都是读书人阶层。我们的国民普及教育从拼音入手实际已经颠覆了过去的体系,普通人当然是用区位码更方便。”
“美国护照当年用的可一直是标准电码。”
……
……
区位码和标准电码之争持续了一小会,最后还是因为区位码直接和以后电子计算机的汉字国标码挂钩而获得了多数与会者的倾向性赞同。
“农业口要控制土地,工业口要控制技术,财金口要控制货币,军政口要控制位子,到咱IT圈,就要控制标准啊标准。”冯诺神秘一笑,心理暗想。
“如果采用4位数字编码1个汉字的话,每张穿孔卡片可以存储20个汉字。”编码方案本身,与编码在穿孔卡上的表示实际是两个问题。如果按穿孔与否作为2进制的观点来看,每列实际上有12位,一个半字节的信息。足可以编码4000多个字符。
“这也太少了,好像还不如80个英文字母的信息含量大,7张卡片才能发一条微博,还没算标点符号。”又有人说道。
“4位数的中文编码在实践中可以用两列来表示,只是机械设计的难度会增大。具体方案请大家查看附录3。”
原来冯诺的设想是每列打3个孔来表示两位数字,其中在每列的0-9位置上打两个孔表示两位数字。高区11行打孔表示下面穿孔的两位数字从小到大排列,12行穿孔表示下面穿孔的两位数字从大到小排列。
“两位数字相同怎么办?”
“11行和12行同时穿孔,0-9只打1个孔。下一页有说明。”
不过3孔的方式虽然能把汉字编码长度缩减到一半,让一张卡片最多存储40个汉字,但显然机电系统和控制系统设计都不是一日之功,讨论来讨论去,会议还是决定本次人口普查的卡片设计采用4位数字编码汉字,毕竟欧美人姓名也是动辄十几个字母,相比之下汉字姓名也不算太长。
冯诺接下来又简要介绍了资料上的一些内容,最后特意说道:“我们做这个工作时间比较匆忙,部分资料查得有不到位的地方,以后也会继续完善。督……马国务卿对机械式计算机的研究很久也很深入,期望能给我们一些方向上的指导和细节上的补充。”
马千瞩笑着说,“我今天本来打定主意只带着耳朵来。不过你们讨论得这么热烈,我就当自己是个爱好者说两句。你们的工作还是很充分细致,我只提两点,一个是机电设备的制造,继电器的开发有没有把握?工作要先易后难,先急后缓,就人口普查来说,最紧迫的是什么?打孔机器,量产可靠便携耐用的打孔机器,而打孔机器又是穿孔机系统里最基本、最简单的设备。也最容易设计制造。调查需要时间,后面的设备可以同步研发制造。等调查做完了,卡片收上来了,等一等也是可以的,宁可让数据等机器,不让机器等数据。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是卡片,我看精度要求还是要符合咱们生产力的现状,建议你们把造纸厂和印刷厂的同志们请来一起商量一下,德隆现在在造纸币,他们的经验也要听一听。现阶段技术成熟、能够稳定量产、成本上可以接受的卡片标准是什么样的,一开始慢一点、粗一点不要紧,有原型系统,后面的事情就好办……”
“我可以补充一下1890年打孔卡技术,我之前也查了一些资料,1890年美国人口普查也用80列卡片,但是当时打的是圆孔,卡片尺寸与现在我们说的IBM卡还不一样,打孔设备极为简单,几乎就和我们过去坐火车检票的钳子差不多,人工打孔,也没有印制对应取值的功能。错误率和偏斜律高达1/20。同期的分类机和制表机想必也精密不到哪里去。而就是这样简陋的机器设备水平,仍然比1880年人口普查的统计效率高出百倍千倍。这样的水平,我们完全能够超越。”
“工业化不是一蹴而就的,科技树也不会一枝独秀,每个点上都要齐头并进。手摇计算机项目暴露了我们机械制造上的不少短板,也带动了我们部分技术的飞跃;穿孔卡计算机涉及到前数字时代方方面面的工业技术,同样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把这些难关一一攻克,也就标志着咱们的工业化水平就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
冯诺边记边点头,虽然这些指示在技术上作用不大,不过可以写一篇新闻发到《临高时报》上去。
最终,打孔机的方案还是确定为全机械结构,由于冯诺提出的3孔双列的汉字编码方案暂时延缓,打孔机现在可以已完全仿制1923年的IBM-011型数字打孔机。该打孔机早期适用于45列卡,1929年80列标准IBM卡确定之后,又重新设计为能够适应标准IBM卡的方案。该机型是没有英文字母的打孔的,是全数字的打印机。有14个按键,分别为0-9,X,Y,S,R,其中12个键分别在0-9,11(X),12(Y)行上打孔,S为空列不打孔(Space),R为结束打孔(Release)。
IBM-011体积较小,结构实现容易,针对眼下的人口普查需求也足够用了。唯一遗憾的是没有实物仿制,冯诺在数据中心翻箱倒柜找出了一些技术参数和几张模糊不清的照片。好在原理比较清楚,机械口的元老们又从打字机项目组取了几次经,总算把图纸定了下来。
“接下来就没什么自己能插手的事了,不过还是得盯紧点这个项目,这可是自己转型的关键作品。”冯诺一边例行检查计算中心的运行情况,一边琢磨。
蜂鸣器的响声打断了冯诺的出神,他浑身一哆嗦,果然,又一块内存失效了,这一下,仅剩的两个胖节点,也有一个称不上胖了。
“这个月好像没什么用户申请用计算中心,应该可以考虑再缩减一下规模,省下来设备未来说不定还能用得上。”冯诺喃喃自语。他想喊冯珊给自己拿份提案表来,又想起来她今天去找几个归化民技术员开“项目协调会”去了。由于前段时间跟冯诺往机械口跑得很勤,最终冯珊没有和钟小英一样选择基础科学的题目,而是选了合金热加工性质研究方面的课题报上去获批了。
冯诺自己拿了一张表格,开始填写起来。
“关于计算中心设备使用率较低与进一步封存的建议”。
时间进入1635年4月,打孔机彻底定型并开始投产。月中,计算中心宣布无限期关停一半刀片和1个仅有的胖节点,仅余6台刀片机和2个不太胖的节点采用4台一组轮流开机的策略继续运行,其余所有设备立即清拆封存。数据中心则维持与大图书馆那边的镜像轮流开机的策略不变。随着资料纸质化与中文化的进行,想必离关停的日子也不远了。
冯诺走在路上,他一早接到印刷厂的电话,通知他参加穿孔卡印刷技术改进讨论会,穿孔卡上数字的印刷精度一直不太理想,只能凑合,而用纸币印刷技术又嫌成本太高,这次据说有所突破。“卡片这一关过去了,从6月份开始总算能先开始进行人口普查了,这个项目也算是初见成效,以后继续钓鱼也方便。自己虽然只是没毕业的博士,不过这一招以前老板可是百试百灵。”他松了一口气,有些猥琐地想着。
冯诺在旧时空虽然也姓冯,但是并不叫冯诺。一边走着,他忽然想起来自己穿越时报了这个名字,是想着,在新时空,即使比不上冯·诺依曼,也要至少达到其一半。
这才是个开头,他想,觉得朝阳稍微有点刺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