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章: 官学失守和百家之本
- 下一章: 历史各时期游牧方式探讨
斗破小说网,www.doupocangqiong.org,如果被任意浏/览/器转/码,阅读体验极差请退出转/码阅读.
焚书坑儒及汉朝尊儒的历史论证本文为网友提供,出处不明,自己也在研究拜读中
孔子叹曰:“智者过之,愚者不及也。”然而他自己却也不完全理解《老子》和《易》的真正内容,否则也就不会干傻事了。孔子开设私学普及教育之先河企图帮助人们提高水平,确有改变且片面夸大了学习的作用,但也失其自然本真,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然而那时学习的本义有时是指学习礼仪,礼仪古时指祭祀婚丧嫁娶等内容过程的形式,为作伪以满足社会需要。孔子接触到的东西只不过是以《礼仪》内容为主要方面的,孔子的学而时习之的本义不是现在的学习技术知识,而是“克己复礼”。孔子所说的学习也就是学其中礼仪内容,效仿固定的礼节反复练习而已,不能促进社会发展。
孔子学说在当时历史时期并不受欢迎,因为当时新兴的势力力量在争夺或巩固以取得到的地位,孔子学说在当时并不适用,所以没人接受孔子学说。孔子原本打算凭借他的说教能够说服某个君主,并在那里谋个一官半职好混碗饭吃,努力的结果是碰了一鼻子灰,只好靠讲学为生。孔子所提倡的学习不是自然知识,而是培养御用文人的仁义礼智信。可是他的弟子们却没有他那么好运,非但不用,这群书呆子们被秦始皇统统一网打尽,来了个历史上有名的惨不忍睹的焚书坑儒的事件。
《史记?秦始皇本纪》:“丞相李斯曰:‘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以治,非其相反,时变异也。今陛下创大业,建万世之功,固非愚儒所知。且越言乃三代之事,何足法也?异时诸侯并争,厚招游学。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家则力农工,士则学习法令辟禁。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制曰:‘可’。”恐其惑乱。
《孟子?万章下》:“诸侯恶其害己也,而皆去其籍。”因为秦朝早已得到部分周朝的官学史料典籍。谁得真传谁得天下,如秦兴于史而又憎惧于史。(传说老子从函古关出关到秦国。《史记?封禅书》:“后四十八年,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秦始与周合,合而离,五百岁当复合,合十七年而霸王出焉。’栎阳雨金,秦献公自以为得金瑞,故作畦畤栎阳而祀白帝。其后百二十岁而秦灭周,周之九鼎入于秦。或曰宋太丘社亡,而鼎没于泗水彭城下。其后百一十五年而秦并天下。”)焚毁历史文献典籍并非秦始皇一人,导致中国远古辉煌文化失传。因此可见历代亦皆有忌讳也,在政治上不符合他们的口味要求,所以在《尚书?尧典》以前的典籍一律废止或销毁破坏。
春秋时代是封建的世袭制,与春秋时代不同的是战国时是英雄辈出或展现能力的时代,只要有才就会朝为布衣暮为卿相,也是秦兴原因之一。秦始皇修筑长城并非是统一,恰好是对民族统一的破坏,并不是统一中国的第一人,秦始皇统一的只是文字等。秦始皇实属过激,但其中必有理由和说明一些问题,这是秦朝迅速崛起的原因,这也是秦迅速灭亡的原因,倒是给后来的统治者提供了一个借鉴的榜样。秦始皇偏偏把这本《易经》留下来,并不算在儒书之内。因为秦始皇对传统文化典籍的破坏,导致周朝以前的有些官学史籍失传。周史并非完全为秦所灭,而是有些从来未得相传。
《史记?历书》:“幽、厉之后,周室微,陪臣执政,史不记时,君不告朔,故畴人子弟分散,或在诸夏,或在夷狄,是以其禨祥废而不统。”《史记?六国年表》:“太史公读秦记,至犬戎败幽王,周东徙洛邑,秦襄公始封为诸侯,作西畤用事上帝,僣端见矣。礼曰:‘天子祭天地,诸侯祭其域内名山大川。’”“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诸侯史记尤甚,为其有所刺讥也。诗书所以复见者,多藏人家,而史记独藏周室,以故灭。惜哉,惜哉!独有秦记,又不载日月,其文略不具。然战国之权变亦有可颇采者,何必上古。秦取天下多暴,然世异变,成功大。传曰‘法后王’,何也?以其近己而俗变相类,议卑而易行也。学者牵於所闻,见秦在帝位日浅,不察其终始,因举而笑之,不敢道,此与以耳食无异。悲夫!”
后来的汉朝当权者在得到地位后,并需要维持持久统治时他们又想起孔子学说对统治非常有帮助,于是当权者又开始尊孔。并且抢救收集古籍,得到一部分的恢复,为司马迁撰写《史记》许慎撰写《说文解字》提供了材料,汉代的造纸术又为文化传承提供了方便条件。夺权与保权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阶段。
孔子的克己复礼恢复礼仪对当权者当然是一件好事了,由民间家规的礼到国法政治上的礼完全符合统治者的口味。孔子所讲的礼、仁、忠恕、孝悌等伦理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的实际目的最终是为了讨好统治者,是变着法的为统治者服务的,而并非完全是为广大民众所考虑的。孔子的忠孝等是为统治者而设,是有悖于伦理的。道德当然是千年万年也不会改变的,但是实际执行操作起来能否主持达到真正意义上的道德公正。人伦道德是从天地道德那推导引申而来的,是符合天地精神的,是大纲要。孔子只是提倡进行礼仪活动,而并不知道礼仪所包含具有实质性的真正内容,礼是形式,里面有故事内容。
儒学只关心政治人事活动不关心自然,与前人先关心自然后关心政治的途径是不一样的,是本末倒置认识不清的。所谓的纲常是将几种人伦关系混淆在一起以迷惑转移人们的视线,而达到统治的目的,君臣与父子的关系完全是两回事。礼不可无,但不可太过,没有原则的忠是愚昧,是讨好统治者的理论基础。后来的帝王崇拜孔子是有政治目的的。当然孔子并非一无是处,后来的汉朝统治者觉得孔子的说教还是有一定的可利用价值,所以又为他树碑立传修建孔庙,汉儒曾经进行抢救,孔教逐渐得以复兴。
至汉武帝时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称儒学为经,儒教成为上层统治者手中锐利武器或zhan有主流地位,汉儒尊孔以致将许多文献的著作权记在孔子头上,儒学迷障中国两千多年并且给中国走向衰败奠定基础。科举是提拔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可是一直偏偏以儒家思想为衡量标准。汉儒学说遗误千年,今人仍然不觉。由于历代当权者过分地尊孔崇孔,才导致对中华古老文化认识上的误会误解和迷失与困惑。实质上中国古老文化是在儒家的误会和曲解之下而失去原来的面目,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每况愈下日渐败落,这也是我们现在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落后的原因之一。以《易》学为指导的思想却是道家或其他各家推动中华民族思想认识和技术进步的原因。
汉朝为什么尊孔
汉朝打天下时各位儒生毫无用处,等到刘邦当了天子,手下大将、谋士等过去将领不守规矩,刘邦觉得自己没有皇帝的威严,于是请了一些儒生制定礼仪,维护皇帝前呼后拥的尊严,使诸将领跟随去做。孔子的礼仪着实让汉帝过足了皇帝尊荣瘾,皇帝尝到甜头,反过来又给予孔子以感谢,从此开始尊孔了。
可见《汉书》:
汉兴,拨乱反正,日不暇给,犹命叔孙通制礼仪,以正君臣之位。高祖说而叹曰:“吾乃今日知为天子之贵也!”以通为奉常,遂定仪法,未尽备而通终。
叔孙通,薛人也。秦时以文学征,待诏博士。汉二年,汉王从五诸侯入彭城,通降汉王。
通之降汉,从弟子百余人,然无所进,剸言诸故群盗壮士进之。弟子皆曰:“事先生数年,幸得从降汉,今不进臣等,剸言大猾,何也?”通乃谓曰:“汉王方蒙矢石争天下,诸生宁能斗乎?故先言斩将搴旗之士。诸生且待我,我不忘矣。”汉王拜通为博士,号稷嗣君。
汉王已并天下,诸侯共尊为皇帝于定陶,通就其仪号。高帝悉去秦仪法,为简易。群臣饮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上患之。通知上亦厌之,说上曰:“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高帝曰:“得无难乎?”通曰:“五帝异乐,三王不同礼。礼者,因时世人情为之节文者也。故夏、殷、周礼所因损益可知者,谓不相复也。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上曰:“可试为之,令易知,度吾所能行为之。”
于是通使征鲁诸生三十余人。鲁有两生不肯行,曰:“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腴亲贵。今天下初定,死者未葬,伤者未起,又欲起礼乐。礼乐所由起,百年积德而后可兴也。吾不忍为公所为。公所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毋污我!”通笑曰:“若真鄙儒,不知时变。”遂与所征三十人西,及上左右为学者与其弟子百余人为绵蕞野外。习之月余,通曰:“上可试观。”上使行礼,曰:“吾能为此。”乃令群臣习肄,会十月。
汉七年,长乐宫成,诸侯群臣朝十月。仪:先平明,谒者治礼,引以次入殿门。廷中陈车骑戍卒卫官,设兵,张旗志。传曰“趋”。殿下郎中侠陛,陛数百人。功臣、列侯、诸将军、军吏以次陈西方,东乡;文官丞相以下陈东方,西乡。大行设九宾,胪句传。于是皇帝辇出房,百官执戟传警,引诸侯王以下至吏六百石以次奉贺。自诸侯王以下莫不震恐肃敬。至礼毕,尽伏,置法酒。诸侍坐殿下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寿。觞九行,谒者言“罢酒”。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竟朝置酒,无敢讙哗失礼者。于是高帝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拜通为奉常,赐金五百斤。通因进曰:“诸弟子儒生随臣久矣,与共为仪,愿陛下官之。”高帝悉以为郎。通出,皆以五百金赐诸生。诸生乃喜曰:“叔孙生圣人,知当世务。”